伊凡娜则远在乌克兰处理事务,只在给玉娥的电话里平静地说:“流言?它们连叶的一片衣角都碰不到。”
就在舆论的喧嚣达到顶峰,谢某之流得意洋洋,准备发动“致命一击”时,一个重磅炸弹,以最传统也最震撼的方式,轰然引爆!
国内一家以严肃、深度著称的大型文学期刊,以罕见的篇幅和速度,全文刊载了乌梅的二十万字报告文学——
《基石——军垦城与它的造梦者》!
没有预热,没有炒作。当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期刊被送到报亭、书店、图书馆,当电子版悄然上线,起初并未引起广泛注意。
然而,当第一个读者翻开它,被那饱含深情与力量的文字、被那波澜壮阔的真实史诗所吸引、所震撼后,口碑如同燎原之火,瞬间蔓延开来!
人们读到了那个十几岁少年的胆识与闯劲,读到了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身影。
读到了异国他乡挖掘人才的慧眼与胸怀,读到了汽车轰鸣驶向世界的豪迈。
读到了戈壁滩上“蓝海”与“绿洲”交织的奇迹,读到了非洲大陆被点亮的万家灯火!
更读到了那份超越生死的信任(伊凡娜章节),读到了那份静水深流的守护(玉娥章节)。
还读到了叶雨泽曾经经历的感情,还有那些女人们一起,为军垦城所做的一切。
读到了无数个像赵工、老张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脊梁!
书中对叶雨泽与伊凡娜关系和其他几个女人的描写,坦荡、深情、充满敬意,彻底还原了那段被流言扭曲的情谊的本质——
那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信任、感恩与并肩作战的战友之情!
“原来……这才是叶雨泽!”
“天啊,我们差点被那些垃圾新闻骗了!”
“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!这才是真正的家国情怀!”
“泪目了!向所有在戈壁、在非洲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奋斗的‘基石’致敬!”
“《新锐观察》?谢XX?你们欠叶总一个道歉!欠公众一个真相!”
舆论发生了惊天逆转!那篇报告文学如同一柄淬炼于戈壁风沙、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利剑,瞬间刺破了所有精心编织的谎言与污蔑的泡沫。
读者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、讨论、推荐。主流媒体迅速跟进,开始深度挖掘报道军垦城和战士集团的真正成就与精神内核。
谢某和他的《新锐观察》瞬间被淹没在汹涌的民意声讨和同行鄙夷的目光中,仓促撤稿、道歉,但信誉已然破产。
戈壁滩,“绿洲一号”基地。
一份刊载着《基石》的期刊被放在叶雨泽那张堆满图纸和数据的简易办公桌上。
他刚刚从田间回来,裤脚还沾着新鲜的泥土。他拿起期刊,粗糙的手指缓缓抚过封面上那遒劲的标题,翻开了内页。
他看得很慢,很仔细。夕阳的余晖透过板房的窗户,将他并不高大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。
他的脸上没有激动的表情,依旧平静。
只是当他读到某些段落——比如描述他第一次见到伊凡娜父亲病危时的情景,比如写他力排众议将重任交给年轻的伊凡娜。
比如玛莎投资军垦城第一家机械加工厂,比如二红如何在军垦城创立军垦超市,如今成为世界零售业霸主,把整个华夏的小商品推向世界。
写他蹲在麦苗边的细节——他的目光会停留得更久一些,深邃的眼眸中,仿佛有极细微的波澜掠过。
良久,他合上期刊,站起身,走到窗边。窗外,是无垠的戈壁,光伏板在落日下反射着温暖的金红色光芒,风车巨大的剪影缓缓转动。
更远处,新播下的耐旱麦种,正顽强地在沙土中孕育着新的生机。
乌梅被赵工叫到了叶雨泽的板房门口。她有些忐忑,不知这位沉默如山的总裁会对她的“擅自行动”作何反应。
叶雨泽转过身,手里还拿着那份期刊。他看着站在门口,脸庞被戈壁阳光晒得黝黑发亮、眼神却比来时更加清澈坚定的乌梅。
没有感谢,没有夸奖。
他走到乌梅面前,将那份厚重的期刊轻轻放在她手中,然后,伸出那只布满老茧、曾点燃炼钢炉、抚过麦苗、也托起过无数人命运的大手,在乌梅的肩膀上,沉稳地、重重地拍了两下。
那两下拍击,力道透过肩胛骨,直抵心扉。胜过千言万语。
他什么也没说,只是深深地看了乌梅一眼,那眼神里有洞悉,有认可,还有一种将更重的担子交付给后来者的期许。
随后,他拿起桌上的安全帽,大步走出板房,走向了暮色笼罩下依旧机器轰鸣的试验田深处。
他的背影融入戈壁的苍茫,仿佛与这片他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土地融为一体,成为一块最沉默、最坚实的基石。
乌梅紧紧抱着怀中那份还带着叶雨泽掌心温度的期刊,望着他远去的背影,泪水终于夺眶而出。
这一次,不是委屈,不是疲惫,而是灵魂被彻底涤荡、找到真正归途后的滚烫热流。
风沙依旧在戈壁滩上呼啸,但此刻听来,却如同大地深沉而有力的呼吸。
她知道,她的笔,她的生命,从此将和这片土地,和这群人,紧紧相连。
她记录下的,不仅仅是过去的光辉,更是照亮未来的火种。而她,也终于成为了这宏伟基石上,一块小小的、但无比坚实的组成部分。
电话铃响起,她接起来,听筒里是一个曾经熟悉,但又无比厌恶的声音。
“乌梅,你听我说,帮我联系一下叶总,我不是那个意思,请他无比替我澄清一下……”
乌梅笑了,天下竟然有这么无耻的人。
“承受你该承受的吧,必要时候,我会作证,揭露你的无耻……”
来了
!-- 翻页上aD开始 -->